简述政事堂的演变过程及前后政事堂的不同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唐代宰相议政的办事场所叫政事堂。在唐代初年唐太宗在位时,尤其重视门下省的谏议封驳职能。所以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时又移至中书省,到唐玄宗时,改 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中书门下政事堂和以前的门下政事堂、中书政事堂相比,在体制上有以下不同。首先,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其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让其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这些兼职宰相上午在政事堂议政,下午回本署办公。中书门下政事堂则不同, 凡挂衙“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不再回本署办公。其次,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 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第三,中书门下体制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原来是一种分散相权的集体宰相制,但宰相中的首席宰相号称“执 政事笔”会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唐肃宗时,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实行诸宰相十日一轮流秉笔承旨的制度,唐德宗时实行宰相一日一值守。北宋也延续 这种制度。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上一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金熙宗时中央行政机构中最重要的是()。

A、勃极烈
B、中书省
C、枢密院
D、尚书省

春秋时期赋税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

A、州
B、道
C、县
D、乡

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

A、例行常朝
B、便殿议政
C、临时朝仪
D、议政会议

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会
B、巡视
C、朝觐
D、巡狩
热门试题 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行政史
政治学概论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现代管理学
西方政治制度
西方行政学说史
市政学
社会学概论
企业管理概论
普通逻辑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机关管理
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管理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公务员制度
公文写作与处理
公共政策学
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法学概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试卷库
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