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某大班幼儿自发生成了超级达人秀的游戏活动, 但是孩子们都争着做评委 (3名)而不愿意做参赛选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对策,经过幼儿之间的相互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产生了游戏规则,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谁做评委, 摸到红牌的幼儿则当评委。 参赛选手表演完一轮节目后, 大家再重新抓阄确定谁做评委。 新的游戏规则实施下来, 游戏进行的很顺利。 但是一段时间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有一些小朋友一次评委也没做过,没有摸到过红牌,在游戏中又产生了争执。 面对新的问题, 教师和幼儿又一次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幼儿提出在上一轮当过评委的小朋友不再参加抓阄,而是成为参赛选手,这样能确保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做一次评委。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于是在游戏中大家又发展了新的游戏规则, 超级达人秀的游戏又开展的如火如荼了。请从幼儿游戏意识的产生及规则行为的建构方面, 谈谈教师是如何化解幼儿的游戏冲突并制定游戏规则的。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幼儿规则意识的第三阶段是可变的规则阶段(1分),在此阶段儿童已经不再把规则看做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改变,他们已经能够认识到规则来源于大家集体协商和讨论的结果,是社会和集体成员都认可和同意的结果(2分)。在5-7、8岁阶段,儿童的规则行为进入初步合作阶段,他们开始顾及他人,并协调自己和玩伴的不同意见(1分)。案例中的幼儿在面对2次新问题的时候,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与同伴一起商议,重新制定规则(2分)。教师在面临幼儿的2次冲突时,能灵活编制游戏,保持游戏规则的变通性(2分),游戏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幼儿要求,且都同意改变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案例中教师在全体幼儿都同意的基础上,改变游戏规则,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2分),改变规则的过程正是建构规则意义,发展社会性的过程,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更容易为他们理解和遵守(2分)。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上一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游戏目的

试论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

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做动作表演的方法来向儿童提供活动范例的教学方法是()。

A、示范
B、演示
C、参与
D、提示

规则游戏的特点是()。

A、规则性、竞争性、文化传递性
B、规则性、社会性、文化传递性
C、规则性、操作性、竞争性
D、创造性、竞争性、文化传递性

建构游戏区的人均净活动面积至少不能低于()。

A、1平方米
B、2平方米
C、3平方米
D、4平方米
热门试题 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基础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文学
学前心理学
学前卫生学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
学前儿童保育学
学前比较教育
通用技能
教育活动设计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儿童发展理论
试卷库
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