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上一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水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南京艺术学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1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热门试题 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
政治
语文
英语
物理
文科综合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生物
历史
理科综合
化学
地理
试卷库
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