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上一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梭伦改革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梭伦所说雅典“陷入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邦入侵
B、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C、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自然灾害的威胁

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这样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提供借口
B、罗马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C、罗马是一个酷爱侵略的国家
D、罗马法适合所征服的地区
热门试题 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
政治
语文
英语
物理
文科综合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生物
历史
理科综合
化学
地理
试卷库
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