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完善对策: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暂无解析
背景资料:
某市博览中心机电工程由某安装公司以EPC合同总承包,合同约定,工期为2年,合同价为固定总价。机电工程中的一些主要设备由业主指定供货商,其中空调工程的冷水机组等设备,业主指定了某国厂商的产品。安装公司及时向厂商进行了产品询价,得知设备从订货、运输到施工现场最少需要6个月,故安装公司及时与该厂商的国内代理签订了设备供货合同。工程施工到6个月后,因该国的政局不稳定,冷水机组等设备延期60天到达我国口岸,所以冷水机组等设备在通关时,未经商检就直接运到施工现场。安装公司组织本公司人员对设备进行了开箱验收。因设备晚到60天,安装公司调整了施工进度计划,增加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加班加点,冷水机组等设备按原计划安装到位,通电试运行并验收合格。由于安装公司因赶工期增加了费用支出,向业主提出费用索赔,被业主拒绝。
问题:
1.根据背景,说明安装公司中标的工程项目包含哪些承包内容?
2.冷水机组到达施工现场如何进行开箱验收?
3.针对背景中的风险,安装公司在订立设备采购合同时应采取什么对策?
4.指出安装公司向业主提出索赔被拒绝的理由。
导线接头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心肺复苏法的三项基本措施是什么?写出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及胸外心脏按压法的动作要领。
有以下HTML代码,请说明各单元格的背景颜色
什么是施工缝?留置原则及处理方法是什么?
西部某省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拟在具有相关产业均衡和配套条件的A市和B市中选择一个区县重点布局产业聚集发展区,并委托一咨询公司开展相关研究,经过初步分析,咨询公司从A和B市各筛选两位区县G,H和K,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必选,为研究经济发展的聚集程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该咨询公司拟从城市首位应分析和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两个维度开展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见表2-1、2-2。
表2—1
表2—2
问题:
1、计算A市的二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首位度指数;
2、结合计算的首位度指数,分析该省的区域结构和城市聚集状况;
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应选择哪个市布局产业聚集发展区,说明理由;
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应选择哪个县布局产业聚集发展区,说明理由。
某工业园引入一中外合资经营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含增值税)为8000万美元,其中,建筑工程费10000万元,安装工程费30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500万元,预备费3500万元。合资公司注册资本占投资总额40%,由中外双方按6:4的股份比例出资。注册资本全部用于建设投资,其余所需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项目建设期2年,资金使用比例各年均50%。注册资本和建设投资借款在各年年内均衡发生,借款年利率为5%,每年计息一次,建设期内不支付利息。项目外汇为1000万美元,全部用于支付进口设备原值(离岸价),从属费用按设备原值的25%以人民币计算,其中1台进口设备A的增值税为2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6%,设备关税税率为5%,设备的国内运杂费忽略不计。国内设备购置为12000万元(含增值税)。项目投资所含增值税在生产期抵扣,各项费用除注明以美元计外,均为人民币计。外汇汇率按照1美元=6.66元人民币计。(要求累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问题:
1、计算该投资项目中外双方各自的全权出资额(以美元计),并说明注册资本的出资方式有哪些?
2、除了进口设备的增值税和关税,一般进口设备的从属费用还可能包括哪几项?
3、计算项目的设备购置费和建设投资。
4、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暂定认为进口货物到岸价作为关税完税价格,则A设备的到岸价是多少?
5、计算该项目的建设期利息。
比较负载测试、容量测试和强度测试的区别。
学生表:Student学生表(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组织部门)
Course课程表(编号,课程名称)
Sc选课表(学号,课程编号,成绩)
表结构如下:
(1).写一个SQL语句,查询选修了’计算机原理’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2).写一个SQL语句,查询’周星驰’同学选修了的课程名字
(3).写一个SQL语句,查询选修了5门课程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某公路施工公司在进行公路施工时,由于隧道塌方,当场有8个工人受伤,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有2人伤势过重死亡。事故发生后,质量监督站初步确定该事故为重大质量事故。
问题:
1、事故发生单位应如何上报?
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现场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
3、发生质量事故后,实行的“三不放过”原则是什么?